在《论语·阳货篇》里,有一种“好人”叫乡原(yuàn)。在一个乡里面,很多人都认定他是一个好人,都称他为善人。可是,孔子却以为他是一个贼害道德的人。所以就有了这一章“乡原,德之贼也。”

  为什么孔子把许多人都称他为善人的人看作是“德之贼”呢?

  先不看孔子怎么说,我们自己细心的想一想,社会里到底有没有这种人?他在很多人的眼里都是好人,他从来都不得罪人。他身上好像永远都戴着光,非常受欢迎,人缘极佳。

  而这种人,他的说话,永远有所保留。他的日常言行举止所展现的,都是零缺点,零死角。可是深入的再想一层,其实他是同流合污而已,而且非常懂得伪装自己。把自己装得像非常忠信的人一样,所以大家非常喜欢他,赞叹他。

  可是事实呢,他并不是忠信的人。他说话总是没有立场,讲话总是没有原则。他总是不得罪任何人,可是说了半天,他只是懂得见风转舵而已。转来转去,不断的迎合大众的口味。

  因为乡原这样的作风,它已经模糊了道德的标准。它会让大众混淆了善与恶、好与坏、是与非,迷惑了众人对善恶的标准。所以孔子说他是「德之贼」。

  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思考,看到别人想到自己,我们有没有很不自觉的,想做一个“好人”。为的是获取身边大家的认同?为的是不得罪人也因此不会侵犯自己的利益?还是只是为了图一个虚名美誉,沽名钓誉。在心理学上,我想这种乡原的行为,它都已经符合了绝大部分人的爱名好利。名与利,好像都变成了驱使大家的动力。

  我们大家都想做一个好人,可是如果只是一昧的想满足大众的观感,那我们会不会不知不觉的掉入了乡原的心理陷阱?

  写这篇文章,让大家对乡原戒之慎之,谢谢。

张伟慈

2022年4月10日